第273章
關燈
小
中
大
董仲舒自家人知自家事。
自從高祖劉邦鏟除異姓王,大封劉氏子孫為諸侯王,並訂立了白馬之約後,諸侯王日益根深蒂固,逐漸成為了漢室尾大不掉的禍患,直至釀成了七王之亂,險些斷送了漢室江山。
董仲舒在元光元年時,當今天子下詔征求治國方略,他提出的“大一統”學說,“罷黜百家,表彰六經”,恰好符合了天子統一天下,鏟除諸侯王的意圖,所以才被天子采納。
董仲舒假托孔子,提出了自己的諸多主張,不過是借用孔子的幌子,儒家的名頭。孔子離世已經這麽多年,誰又能站出來說,自己所學的儒學就是孔子所創的儒家?不過皆是沽名釣譽,欺世盜名罷了。
劉徹對於董仲舒,說是眷顧非常,不如說是董仲舒有一些主張,可以被劉徹用到,董仲舒又是當世大儒,弟子眾多,劉徹才做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模樣。
如果劉徹真得信任董仲舒,就不會在董仲舒對策之後,將他派到跟自己不和的異母兄長,江都易王劉非為國相。
劉非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武夫,勇武有力,卻好大喜功,營建無數宮室,招攬門客豪傑,驕奢淫逸。
董仲舒是一個純粹的文人,劉非是否容得下他,著實是一個未知之數。如果劉非容不下董仲舒,他反而要松了一口氣,這樣就可以取信於劉徹,盡管董仲舒在江都的日子必定不好過。
可偏偏劉非十分尊重董仲舒,器重異常。
以董仲舒的見解,在諸侯王已然有七王之亂的前事,劉徹作為當今天子,絕對不會在各地諸侯王沒有大量的探子暗人。
劉徹在知曉自己的兄長劉非也十分器重董仲舒,並且也采納了“獨尊儒術”“大一統”等等主張,忽然就像變了一個人一般,一改自己過去驕奢淫逸,好大喜功的作風,成了一個滿口忠孝仁義,愛國忠君的賢良人了,還一心一意要董仲舒做他的管仲。
董仲舒嚇得都要自縊以明心志了。
劉非當真以為當今漢室天子劉徹是一個棒槌傻子,對這些諸侯王,尤其是曾經跟他一起爭奪過皇位的異母兄弟,沒有一點戒心嗎?他竟然真得當著諸多人的面,期望董仲舒做他的管仲。
董仲舒做了管仲,劉非是想做齊桓公,跟劉徹爭漢室天下嗎?
劉非敢這麽想,但是打死董仲舒,他也不敢這麽做,也不願意這麽做。
盡管劉徹可能不相信,但是董仲舒確實是主張大一統,並且支持漢室解決諸侯王問題,從而能夠實現事實上的統一的。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,董仲舒都是全心全意效忠劉徹的。
然而自從有了君王這個位子以後,就註定了君王必然是全天下疑心病最重的人。董仲舒再如何誠惶誠恐地表達他的衷心,劉徹都未必會相信。更何況,董仲舒主張的“天人感應”,“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”,認為災禍都是上天的警示,用來警告君王,劉徹曾經大肆叱責為荒謬之談。
董仲舒侍奉劉徹年歲不長,但足以讓他了解到,這位年輕的漢室天子,是一位秉性執著,說一不二的脾性。劉徹既然不認同“天人感應”,那麽他這一輩子,都不會認同。
盡管董仲舒再三規勸劉非,讓他不要有如此大逆不道之心,可是劉非心中究竟作何感想,是否接納了董仲舒的建議,就不是董仲舒能夠管得了的。知道劉非所作所為,以及董仲舒的境遇,劉徹會如何看待董仲舒,董仲舒不得不抱以最壞的打算。
可惜天不假年。
董仲舒初次被薦舉之時,就已經四十五歲了。待建元六年,他因為災禍之說被劉徹罷官,從此賦閑在家,教書育人,寫書立說,至今已然六年,他已經過了天命之年。
在這個男子過了三十歲就要自稱老夫,二十歲而亡比比皆是的時下,董仲舒自己也不知道,他還能活多久。
正在這時,文錦翁主創立了涇渭學宮,要抵制他的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。武安侯田蚡親自登門,來請他出山。
董仲舒心動了。
他畢生追求,就是用儒家一統天下經學,尊崇儒家到獨一無二的位子,弘揚自己的學說。
如今文錦翁主要再現稷下學宮,百家爭鳴之事,廢棄他這麽久的主張,他不可能視若無睹。
可是文錦翁主深受天子寵幸,更是漢室當之無愧的財神,解決黃河改道,鏟除燕王,功業難以計量,更是即將成為漢室的皇後。
自太皇太後薨逝之後,漢宮已無任何皇子皇女降生,而這一切都是自劉徹敕封了文錦翁主之後。
這表明了什麽?
這表明了,天子愛重文錦翁主,乃至於願意只守著她一個人,只願意要她所生的孩子。日後漢室的皇子乃至太子,都會是文錦翁主所出。
如果可能,董仲舒也不願意與文錦翁主站在相對的立場,可偏偏,文錦翁主極其討厭他的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,極其厭惡他的“大一統”。
士可死於己見,董仲舒可以為了維護自己的主張而死,絕不能容忍文錦翁主如此作為。
所以他應允了田蚡,來到了涇渭學宮。
可他不僅沒想到,文錦翁主請來了鬼谷子傳人來做涇渭學宮的第一任祭酒。
鬼谷子的實力如何,就算是天下所有的大才都是鬼谷子的弟子,董仲舒都不會覺得有絲毫不對。
既然鬼谷子當代傳人可能就是蘇季頊,那麽涇渭學宮其他的學者先生,來頭可能會小嗎?
董仲舒已然看見了劉徹就站在臺下,指不定哪天,文錦翁主還能把劉徹請來涇渭學宮,給學子先生們講學!
方才蘇季頊順著自己的孝道之說,順著武安侯所說的天子孝順太後,進而延伸到了漢惠帝對於呂後之孝。
漢惠帝孝順呂後,事事聽從,可是幾乎亡了漢室國祚,讓漢室改姓了呂!
蘇季頊定是看見了天子也在此,才摒棄了他們所說的其他仁義法度之說,故意戳中了天子最為在意的這一點。
漢室國祚不到百年,幾次幾近亡於外戚之禍,當今天子即便是一個傻子,也會對外戚的防患之心到了無可附加的地步。
董仲舒再次出山,是想借著王氏田氏之勢,能夠給自己對抗涇渭學宮增加一些籌碼,卻絕對不想讓自己真得被裹進了外戚跟皇權的爭鬥之中。
他一個出身低微,毫無根基的文人,在這些頂級的豪門甚至是皇權之下,被踩死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,連一點水花也不會起。他不想,也沒有資格摻和進去這些爭鬥之中。
隨著高祖劉邦開國的功臣們,韓信,彭越,英布等等,哪一個不是功勳卓著,又哪一個不是因為妨礙了漢室江山,從而被一一剪除?
君不見,哪怕是平定了七王之亂的周亞夫,最後也沒得了一個好下場。
董仲舒再自命不凡,也知道自己跟這些開國名臣天遠地別,根本不能相提並論。
他絕不能做了田蚡的棋子,將劉徹架在孝道上,逼著劉徹向王太後妥協。
今日他敢架著劉徹,明日劉徹就能把他放到絞架上。
心中思慮了諸多,轉過了無數的關節,董仲舒拱手朝著蘇季頊一禮,“祭酒容秉。某今日前來,既不是為了訴說天子之孝道,也不是來講述外戚之事。天子尊貴無匹,某不敢亂言。孔子身為聖人,曾經有言,仁義禮智信,君為主、臣為從;父為主,子為從;夫為主,妻為從。某認為,此乃治國處世之大善之說。諸不在六藝之科、孔子之術者,皆絕其道,勿使並進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
自從高祖劉邦鏟除異姓王,大封劉氏子孫為諸侯王,並訂立了白馬之約後,諸侯王日益根深蒂固,逐漸成為了漢室尾大不掉的禍患,直至釀成了七王之亂,險些斷送了漢室江山。
董仲舒在元光元年時,當今天子下詔征求治國方略,他提出的“大一統”學說,“罷黜百家,表彰六經”,恰好符合了天子統一天下,鏟除諸侯王的意圖,所以才被天子采納。
董仲舒假托孔子,提出了自己的諸多主張,不過是借用孔子的幌子,儒家的名頭。孔子離世已經這麽多年,誰又能站出來說,自己所學的儒學就是孔子所創的儒家?不過皆是沽名釣譽,欺世盜名罷了。
劉徹對於董仲舒,說是眷顧非常,不如說是董仲舒有一些主張,可以被劉徹用到,董仲舒又是當世大儒,弟子眾多,劉徹才做出一副禮賢下士的模樣。
如果劉徹真得信任董仲舒,就不會在董仲舒對策之後,將他派到跟自己不和的異母兄長,江都易王劉非為國相。
劉非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武夫,勇武有力,卻好大喜功,營建無數宮室,招攬門客豪傑,驕奢淫逸。
董仲舒是一個純粹的文人,劉非是否容得下他,著實是一個未知之數。如果劉非容不下董仲舒,他反而要松了一口氣,這樣就可以取信於劉徹,盡管董仲舒在江都的日子必定不好過。
可偏偏劉非十分尊重董仲舒,器重異常。
以董仲舒的見解,在諸侯王已然有七王之亂的前事,劉徹作為當今天子,絕對不會在各地諸侯王沒有大量的探子暗人。
劉徹在知曉自己的兄長劉非也十分器重董仲舒,並且也采納了“獨尊儒術”“大一統”等等主張,忽然就像變了一個人一般,一改自己過去驕奢淫逸,好大喜功的作風,成了一個滿口忠孝仁義,愛國忠君的賢良人了,還一心一意要董仲舒做他的管仲。
董仲舒嚇得都要自縊以明心志了。
劉非當真以為當今漢室天子劉徹是一個棒槌傻子,對這些諸侯王,尤其是曾經跟他一起爭奪過皇位的異母兄弟,沒有一點戒心嗎?他竟然真得當著諸多人的面,期望董仲舒做他的管仲。
董仲舒做了管仲,劉非是想做齊桓公,跟劉徹爭漢室天下嗎?
劉非敢這麽想,但是打死董仲舒,他也不敢這麽做,也不願意這麽做。
盡管劉徹可能不相信,但是董仲舒確實是主張大一統,並且支持漢室解決諸侯王問題,從而能夠實現事實上的統一的。所以無論從哪個方面來說,董仲舒都是全心全意效忠劉徹的。
然而自從有了君王這個位子以後,就註定了君王必然是全天下疑心病最重的人。董仲舒再如何誠惶誠恐地表達他的衷心,劉徹都未必會相信。更何況,董仲舒主張的“天人感應”,“以春秋災異之變推陰陽所以錯行”,認為災禍都是上天的警示,用來警告君王,劉徹曾經大肆叱責為荒謬之談。
董仲舒侍奉劉徹年歲不長,但足以讓他了解到,這位年輕的漢室天子,是一位秉性執著,說一不二的脾性。劉徹既然不認同“天人感應”,那麽他這一輩子,都不會認同。
盡管董仲舒再三規勸劉非,讓他不要有如此大逆不道之心,可是劉非心中究竟作何感想,是否接納了董仲舒的建議,就不是董仲舒能夠管得了的。知道劉非所作所為,以及董仲舒的境遇,劉徹會如何看待董仲舒,董仲舒不得不抱以最壞的打算。
可惜天不假年。
董仲舒初次被薦舉之時,就已經四十五歲了。待建元六年,他因為災禍之說被劉徹罷官,從此賦閑在家,教書育人,寫書立說,至今已然六年,他已經過了天命之年。
在這個男子過了三十歲就要自稱老夫,二十歲而亡比比皆是的時下,董仲舒自己也不知道,他還能活多久。
正在這時,文錦翁主創立了涇渭學宮,要抵制他的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。武安侯田蚡親自登門,來請他出山。
董仲舒心動了。
他畢生追求,就是用儒家一統天下經學,尊崇儒家到獨一無二的位子,弘揚自己的學說。
如今文錦翁主要再現稷下學宮,百家爭鳴之事,廢棄他這麽久的主張,他不可能視若無睹。
可是文錦翁主深受天子寵幸,更是漢室當之無愧的財神,解決黃河改道,鏟除燕王,功業難以計量,更是即將成為漢室的皇後。
自太皇太後薨逝之後,漢宮已無任何皇子皇女降生,而這一切都是自劉徹敕封了文錦翁主之後。
這表明了什麽?
這表明了,天子愛重文錦翁主,乃至於願意只守著她一個人,只願意要她所生的孩子。日後漢室的皇子乃至太子,都會是文錦翁主所出。
如果可能,董仲舒也不願意與文錦翁主站在相對的立場,可偏偏,文錦翁主極其討厭他的“罷黜百家,獨尊儒術”,極其厭惡他的“大一統”。
士可死於己見,董仲舒可以為了維護自己的主張而死,絕不能容忍文錦翁主如此作為。
所以他應允了田蚡,來到了涇渭學宮。
可他不僅沒想到,文錦翁主請來了鬼谷子傳人來做涇渭學宮的第一任祭酒。
鬼谷子的實力如何,就算是天下所有的大才都是鬼谷子的弟子,董仲舒都不會覺得有絲毫不對。
既然鬼谷子當代傳人可能就是蘇季頊,那麽涇渭學宮其他的學者先生,來頭可能會小嗎?
董仲舒已然看見了劉徹就站在臺下,指不定哪天,文錦翁主還能把劉徹請來涇渭學宮,給學子先生們講學!
方才蘇季頊順著自己的孝道之說,順著武安侯所說的天子孝順太後,進而延伸到了漢惠帝對於呂後之孝。
漢惠帝孝順呂後,事事聽從,可是幾乎亡了漢室國祚,讓漢室改姓了呂!
蘇季頊定是看見了天子也在此,才摒棄了他們所說的其他仁義法度之說,故意戳中了天子最為在意的這一點。
漢室國祚不到百年,幾次幾近亡於外戚之禍,當今天子即便是一個傻子,也會對外戚的防患之心到了無可附加的地步。
董仲舒再次出山,是想借著王氏田氏之勢,能夠給自己對抗涇渭學宮增加一些籌碼,卻絕對不想讓自己真得被裹進了外戚跟皇權的爭鬥之中。
他一個出身低微,毫無根基的文人,在這些頂級的豪門甚至是皇權之下,被踩死不過是一句話的事情,連一點水花也不會起。他不想,也沒有資格摻和進去這些爭鬥之中。
隨著高祖劉邦開國的功臣們,韓信,彭越,英布等等,哪一個不是功勳卓著,又哪一個不是因為妨礙了漢室江山,從而被一一剪除?
君不見,哪怕是平定了七王之亂的周亞夫,最後也沒得了一個好下場。
董仲舒再自命不凡,也知道自己跟這些開國名臣天遠地別,根本不能相提並論。
他絕不能做了田蚡的棋子,將劉徹架在孝道上,逼著劉徹向王太後妥協。
今日他敢架著劉徹,明日劉徹就能把他放到絞架上。
心中思慮了諸多,轉過了無數的關節,董仲舒拱手朝著蘇季頊一禮,“祭酒容秉。某今日前來,既不是為了訴說天子之孝道,也不是來講述外戚之事。天子尊貴無匹,某不敢亂言。孔子身為聖人,曾經有言,仁義禮智信,君為主、臣為從;父為主,子為從;夫為主,妻為從。某認為,此乃治國處世之大善之說。諸不在六藝之科、孔子之術者,皆絕其道,勿使並進。”
本站無廣告,永久域名(danmei.twking.cc)